中国大米,何以有“范”
——探寻走俏全国的范县之“稻”
九曲黄河水,十里稻花香。
盛夏时节,范水大地刚刚褪去麦浪的金黄,嫩绿的秧苗又为农田披上绿装。从王楼到白衣阁,从杨集到辛庄,从陈庄到龙王庄,随处可见插秧的繁忙身影。100多天后,这里又将呈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景象。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范县,是国家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绿色大米生产基地;范县大米,是我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金晴、范粳香、东梁湖等大米品牌交相辉映,稻鸭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等种养模式独特新颖,北京、上海、江西等20余个省份供不应求,范县大米成为中国大米市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中国大米,何以有“范”?
近年来,范县县委、县政府谋“粮”策、铺“稻”路,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助力范县大米走出中原、俏销全国。
开辟“稻”路:一粒米改善一方水土
6月19日,走进位于范县杨集乡的河南省绿色食品基地——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的范县大米育秧基地,一畦畦绿油油的稻苗,让人宛若置身于江南水乡。此时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公司董事长王明喜一边给工人布置工作,一边不停地接各方种植户的电话。
15年前,郑州人王明喜有感于范县县委、县政府的诚意,来到范县种植水稻。而今,他创办的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
事实上,王明喜并非范县种大米时间最早、最长的人。杨集乡党委书记杜曙光是土生土长的范县人,对范县大米种植史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介绍,范县种植大米,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有关。范县地处黄河北岸的背河洼地,土壤成盐碱性。背河洼地使得秋季易涝,秋粮易减产绝产,盐碱地又使得这里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冬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见夏籽不见粮,十年就有九年荒”。
上世纪60年代,省农业厅派专家到范县治理背河洼地和盐碱土地,在杨集、王楼等乡镇开展水稻种植试验并获成功。80年代,省农业厅继续在范县推广大米种植,同时还在新乡、开封等沿黄地区推广,当时省里的“稻改办”就设在杨集乡。由此可以看出,范县是豫北地区较早种植水稻的地区,称豫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先行者”“探索者”,并不为过。
为配合水稻种植,范县通过大兴农田水利、引黄灌溉等系列措施,使背河洼地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网络,盐碱地被成功改造成高产稻田。2000年,范县大米达到30万亩的种植高峰。水稻的种植不仅改变了范县人长久以来的种植模式,而且起到了改善水土的作用,范县滩区的土壤盐碱度由最高时的8%下降到3%。
稻亦有“道”:一粒米带富一方人民
6月17日,在杨集乡凌花店村水稻种植户刘合超承包的土地内,水稻插秧机在水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秧盘上滑落,井然有序地插入田里,为稻田染上一抹新绿。
“现在插秧和以前相比完全不一样,基本都是机械化插秧。”刘合超告诉记者,他承包的260亩水稻,用机械化插秧机,3天就能全部完成。
和刘合超一样忙碌的,是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公司水稻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抓住有利时节进行机插。在范县,机器育苗、机器插秧、机器收割,已是种植户主要的水稻耕作方式。除少数散户用手工插秧或者旱播外,绝大多数都是机械化种植和收割。
种植方式在变,种植模式也在变。记者在庆丰农业水稻种植基地看到,工人们在插秧的同时,还将泥鳅、小龙虾、螃蟹放进稻田,形成稻鳅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等种养模式。“我这2万余亩水稻不用尿素等肥料,全部用的是生物肥、有机肥。”王明喜介绍,稻鳅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都是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结合了水稻种植和泥鳅、小龙虾、螃蟹养殖,形成了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水稻和泥鳅、小龙虾、螃蟹共同生长在同一块田地中,利用水稻的光合作用为泥鳅等提供氧气,而泥鳅等的活动则有助于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还能除去杂草和害虫,其粪便对土壤改良和水稻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种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生态效率,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和稻鳅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稻鸭共作。王楼镇东张村黄河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专门建立了稻鸭共作生态示范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张存胜介绍,基地里种植的是生态有机大米,不滥施农药,除虫除草的活儿就交给了鸭子,鸭粪等排泄物还可用于水稻的肥料投入。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活动空间,使鸭子肌肉发达,更能卖出好价钱。
稻鳅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鸭共作等水稻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种植养殖双收益,也为稻田建起良性的生态系统,让“米袋子”真正变成了“钱袋子”。
从一开始的手工移栽到现在的机收机播,从单纯种植水稻到稻鸭共作、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稻虾共作,从育苗、移栽模式到旱播、移栽并行,范县人一直在探索水稻种植模式和方式,从而不断提升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范县大米的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稻谷产量近1.5亿公斤,年生产总值达6.58亿元。水稻,真正成了范县农业的支柱产业。
换“道”领跑:一粒米撑起一条产业链
62岁的苏国民穿着大裤衩、拖鞋行走在田间,头发凌乱、面容黝黑,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水稻育种专家。
“你在网上查查汴稻1号,那就是我育出来的种子。”当记者对他水稻育种专家身份表示惊讶时,苏国民说。
2021年,在开封市农科院任特聘水稻研究员的苏国民,受王明喜之邀来到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育秧基地,专门负责育种。苏国民将记者领到基地选种圃,只见这里每株水稻只有一棵苗。“选种圃共有6亩来地,里面栽有600余个品系,一个品系6行。”苏国民说,一个水稻品种,需要经过定株、输码、去雄、授粉、挂牌、审定多个过程,没有10年以上很难育得出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虽然到现在还没有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但范县人已经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为此,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成立了范县优质水稻选育中心。选育中心墙体上,“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12个大字彰显了范县人为国育种、为国种粮的决心。“我们现在已经有品种参加河南省审定了。”王明喜说。
除了成立水稻选育中心,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还成立了范县水稻育秧基地,采用“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水稻。现在,很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已不再自己育苗,而是直接从公司买苗插秧。种植户从该公司购买秧苗后,公司不仅负责提供秧苗,还负责插秧,省去了种植户不少麻烦。
插秧后,各乡镇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化肥、农药等统购统销,以保证水稻质量。县农业农村局定期派出专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水稻收割后,种植户将水稻卖给当地的水稻加工厂,加工厂将水稻进行脱皮、打包、深加工后销往全国。以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大米加工厂日加工大米80吨,一年至少加工大米3万吨,产品销往海南、湖北、辽宁、江西、江苏等20余个省份。育苗、插秧、种植、收割、加工、销售,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真正形成了水稻全产业链。
在范县,已形成大米生产全产业链的公司不止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一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丙臣介绍,近年来,范县积极推动水稻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依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稻米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庆丰农业、亚允金穗、黄河生态等农业经营主体为“链主”,积极推广订单水稻,推进“生产 加工 科技 品牌”一体化,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研发、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使一粒大米真正撑起了一条产业链。
人间正“稻”:一粒米成就一个品牌
在范县水稻育秧基地展厅内,黄金晴、东梁湖、范县香米、范县壹号、范粳香壹号、碳氢大米、稻鳅香米、富硒稻虾大米、长粒香、水晶香等几十个品类和品牌,让人不禁惊叹范县大米的高品质和现代化。
范县大米究竟好在哪里?王明喜说,范县大米米粒长宽比合理,半透明,且香味清新,淡雅绵长,煮饭汤浓米筋,含氨酸类营养物质达18种,总含量达7.37%,粗蛋白、脂肪和钙、铜、铁、硒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均高于国家标准。范县大米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王明喜进一步总结说:“第一,弱盐碱性,可以和人体内的酸性物质中和,有利于人体健康;第二,范县大米用黄河水浇灌,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
杜曙光特别提到一点,范县地处豫北,夏秋光照时间长,尤其是在水稻灌浆期那一二十天,昼夜温差大,从而形成了范县大米独特的口感和质量。此外,范县大米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添加化肥和农药,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多次化验,是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健康米。
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好的品质,范县大米却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原阳大米、开封大米在省内有名,更别提在全国的名气了。杜曙光介绍,2002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想尽办法提升范县大米的知名度和品牌度。经过10余年的努力,范县大米于2013年成为我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范县也成为国家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拓宽销售渠道,范县大米逐渐走出濮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大米市场一个响亮的品牌。尤其是近年来,范县县委、县政府,以及杨集乡、王楼镇等大米种植乡镇,下大力气打造大米全产业链,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涌现出天冠米业、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黄河农业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公司 合作社 农户”“生产 加工 科技 品牌”等模式,使范县大米从育种、育苗、种植到生产、销售等,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品牌知名度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6月21日,久旱的濮阳迎来久违的甘霖。范县水稻种植户不误农时,在稻田里冒雨插秧。这希望的稻田,有范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更有范县人扛牢扛稳粮食安全、端牢中国粮食饭碗的责任担当。在范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范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范县大米正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范县大米的品牌正越来越响、越来越亮。本报记者 袁冰洁 张西恒 通讯员 李红忠 李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