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公布全国资源枯竭城市2023年转型绩效考核结果,我市再获“优秀”等次,实现“四连优”。
“四连优”的好成绩从哪里来?
从石油化工“一业独大”,到“三大”“三专”产业“多业并举”,再到“一高、四新、两能”产业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近年来,我市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丰硕成果。
聚焦资源禀赋
厚植全面转型新优势
濮阳因油而建,因油而兴。随着油气产量下降,我市油气资源优势逐渐弱化,2011年被确立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直面发展问题,转型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市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抢抓国家、省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机遇,依托地质构造良好、丰富的地下枯竭油气藏和四通八达的天然气长输管网,谋划建设中原储气库群,先后建成文23、卫11、文13西等5座储气库,总库容达130.82亿立方米,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地下储气库群;建成榆(林)济(南)、鄂(尔多斯)安(平)沧(州)、中(原油田)开(封)等10余条国家级、省级天然气长输管道,境内骨干管网492.6公里,年输气量近百亿立方米;积极打造华北区域天然气交易中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中原油田可持续发展、濮阳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培育特色产业
积蓄全面转型新动能
我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制造业倍增行动,发挥石化产业比较优势,深化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建链,加快全省重要新型化工基地向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转变。
打造战略平台。强化全市一盘棋理念,规划建设65.1平方公里的新型化工基地,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由省政府批复的化工产业发展平台;集中构建基地内路网、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濮阳基地、国际化工物流港、公共管廊、原料气合成公用工程等配套服务,推动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要素统筹高效配置、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为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奠定载体支撑。
壮大接续产业。立足石化产业基础,推进实施沃森科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盛通聚源特种聚合物、濮阳惠成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引领性项目,基础化工加快向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转型升级,高端聚烯烃、聚碳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接续产业链发展壮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功获评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特色集群。发挥石化产业集聚效应,以市场需求升级为导向,精准转型换道,招大育强,“无中生有”培育发展了全国仅有的两家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集群之一、河南省第一个绿色涂料产业集群,生物经济纳入全省“一核五基地”产业布局,绿色涂料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20余家,崛起成势,有力促进石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发展。
2023年,全市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增至64.2%、贡献率达73.4%。油气采掘业“一业独大”的局面基本打破,以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家居等传统产业为支柱,以新材料、新能源、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的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优化能源结构
夯实全面转型硬支撑
我市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抢抓河南省建设“沿黄地区绿色能源生态廊道”重大机遇,有序推进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不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资源枯竭城市向新能源城市转变。
打造风电全产业链。发挥风力资源优势,坚持风电开发与装备制造联动发展,建成华能濮阳县、清丰润清等一批风电项目,成功招引天顺风能、上海远景等头部企业,聚齐了风机、叶片、塔筒风电装备“三大件”生产企业,培育形成百亿级风电全链条产业集群。2023年年底,风电装机容量达138.4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的31.4%,黄河流域百万千瓦高质量风电基地基本成型。
培育发展光伏产业。紧抓光伏产业高速发展机遇,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能源开发与材料开发并进,整县区推进光伏开发,推进实施中建材(濮阳)超白光热光电玻璃、赛能硅业多晶硅等项目,促进区域太阳能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打造“材料—组件—电场—应用”全产业链。2023年年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5.9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的24.1%。
前瞻布局氢能产业。发挥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濮阳氢能产业园,设立氢能产业研究院,成立氢能产业联盟,引进培育中沁泰康、国鸿氢能、风氢扬等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建成中原油田绿电制氢、宗惠氢气高纯氢、盛基创能膜电极等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绿氢”生产,氢能“制、运、储、用”全产业链雏形已现,成为郑汴洛濮氢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发展生物能源。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完善生物质资源收集、加工转换、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建成德源生物质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支持君恒生物等传统化工企业转型布局绿色能源项目,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烃基生物柴油、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
聚力科技创新
锻造全面转型强引擎
创新赋能是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搭建创新型引领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集聚科研平台40余个,积极探索实施“企业出题、科学院解题”新模式,与43家企业紧密共建。聚焦化工主导优势产业,成功创建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省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河南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成为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新能源、氢能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共建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四新”和氢能等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借地”开展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贯通产学研用,探索形成“研发在外、中试在濮、成果就地转化”的创新模式,加快建设2家省级中试基地和9家市级中试基地,建成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成功攻克32项“卡脖子”技术。
构建创新人才体系。在全省率先发布“濮阳全球产业人才地图”,打造数字化智慧引才系统,形成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一张网”,服务企业精准匹配人才、靶向引才,打通“供给端”“需求端”;探索建立企业人才服务团,采取“政府引才、企业使用、财政保障”模式,用事业编、补贴奖励等政策留住人才,每年吸引约3万名青年人才就业创业。
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赶考路”,一条艰苦奋斗的“创业路”。新时代新征程。“未来,我市将全面统筹创新转型、产业转型、空间转型、绿色转型、开放转型、治理转型,重构产业体系、重塑发展优势、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构建内生动力稳健强劲、社会民生和谐幸福、生态环境绿色优美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努力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樊欣欣 通讯员 刘祝娟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