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承载着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这一年,我第二次考研失利。我以339分的考研成绩,因一分之差,和杭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失之交臂。
是继续考研,还是归于平淡?在我人生落寞的时候,听说县记者站招聘写作高手,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应试,“一不留神”被选中,便开始了新闻报道工作。
当时写新闻,简而言之,就是在《濮阳日报》发稿。我没想到走上这条路,能与《濮阳日报》打交道至今,更没想到因写稿由办事员升任副科、正科,成了公认的“大写家”。
万事开头难。起初写新闻报道,身边既没有老师,也没有现成教材。靠着读大学时的一点文学功底,看过一些报纸新闻后,我就试着写了几篇,投往上级新闻媒体,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看着身边的同事发了一篇又一篇,我五味杂陈,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
是压力,更是动力。当时县委宣传部共有10余人,县记者站占了一多半。分管副部长、记者站站长带头写,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常常忙个大半夜,县记者站办公室的灯光成了夜幕下县委大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看到我整天愁眉不展的样子,记者站站长给我找来了一大摞《濮阳日报(合订本)》,要我认真研读。我心不在焉地翻了翻,却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我把报纸上的新闻和当地情况相比照,发现了写作窍门。人家那里值得报道的,我们这里也有。我借鉴人家的写法,一口气写出了《村官上任“一把火”,烧得百姓家家乐》《节约型农业敲开农民致富门》等几篇新闻稿件。接连几天,这些稿件先后在《濮阳日报》《河南日报》等党报上发表。当时我那兴奋的劲头,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几篇文章的发表,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自此,《濮阳日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工作上的伴侣。每天我都提前半个小时到班上,从办公室里拿来《濮阳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坐下来看上一通。我还有边看边记录的习惯,每年都要整理上厚厚的几大本。
看得多了,新闻敏感来了。在别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我却能从中捕捉到新闻。我清楚记得,一期《濮阳日报》刊发了多件我撰写的新闻、拍摄的图片作品。
从《濮阳日报》里,我还提高了对党的新闻工作的认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透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鲜活的实例来诠释,力促全社会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合力。
《濮阳日报》于我,不仅是益友,还是良师。几年来,每当我遇到写作上的难题,总会不自觉地在报纸上查询相关资料,像新闻题目拟定、导语设计、内容起承转合等,对我深有启迪。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提升,在阅读中成长,我从记者站里的一名新手,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通讯员。
《濮阳日报》孕育了我的美好情愫,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一直以来,我年均在上级报刊刊发稿件百篇以上,年均1至2篇作品荣获市委市政府好新闻特别奖,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我一直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尽管年逾半百,仍笔耕不辍。初心不变,使命使然,我心向往之。
值此纪念《濮阳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在这里,我真诚地说:“谢谢了,《濮阳日报》。祝您越办越好!”
新闻热点